[何謂道德重整] [網站導覽] [加到我的最愛] [好站不怕被人知]

Constructed by Nandor Lim


MRA在台灣 青年團隊 EQ中心 社會運動 專題 辦公室 留言板/ 管理區
人改變的歷程

Initiatives of Change (IC) 相信人的動機、態度和行為不但可以改變,而且是社會革新得以長久維持的唯一基礎。在歷史上,全世界曾經有千千萬萬人決心以身作則,從改變一己生命開始推動社會的革新,這個理念是他們真實的人生體驗。

改變的歷程,往往始於一個人以其自身的道德和精神力量,來回應週遭環境的需要。「從自己開始」聽來可能過於簡單,但箇中有其道理。我希望看到世界和平,那麼是否應從自己與家人、自己與鄰居的關係開始呢?我希望貪污腐敗和犯罪行為絕跡,那麼為何不先做個誠信可靠的人?

Initiatives of Change的經驗顯示,正如一位工會領袖所言:「當人改變的時候,社會便會改變;當社會改變的時候,人便會改變。兩者的改變互為因果,相輔相成,缺一不可。

Initiatives of Change建議採用以下方法啟動個人內在革新的歷程:

每天為自己安排靜默的時間,聆聽內心或良知的聲音,或接受神的引領(如果有宗教信仰),為生命更新尋找方向與途徑;

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實踐絕對誠實、純潔、無私和仁愛的道德價值;開放接納新的生活態度;若仍有可能,應盡力改正或彌補過去的錯誤;

若是有宗教信仰,回歸信仰傳統的真諦,重新發現如何在生活中實踐信仰;若沒有宗教信仰,則嘗試身體力行,聽從良知的呼召;

☉與不同背景的人展開真誠溝通。

有時,改變的經歷來得翻天覆地,發生在瞬息之間;有時,它只是一個平實簡單、細水長流的過程。改變縱然始於個人,卻不止於個人;一旦人們經歷了自身的改變,繼而與他人分享,當中產生的連鎖感染力不能低估。這裡有五個真實故事,訴說個人改變所帶來的巨大回響。

 

〈從報復到和解〉

約瑟 (Joseph Wainana) 是肯雅克庫尤(Kikuyu)族人,他曾經在一年之內兩度被敵對種族凱倫金族(Kalenjins)的暴徒逐離家園。過去一切努力頓時化為烏有,慘痛的經歷令他誓言報復。約瑟計畫到烏干達購買槍械,然後訓練一批族人密謀反擊,於是去向一位朋友借錢,但他沒有告訴朋友錢的真正用途。可是,他這位朋友卻沒有被他輕易蒙騙。約瑟回憶說:「他看到我一臉恨意,問我是否憎恨凱倫金族人,我極力否認,但他看得出我內心的仇恨。」約瑟只好對朋友說出他的計畫。「當時我的淚水流個不停,因為我感覺到上帝在對我說話。」這次的經驗,令約瑟發現自己擁有內在力量,能原諒侵略他家園的人,也能放開心胸寬恕所有凱倫金族人。1995年,約瑟辭去在烏干達環境部的職務,全心投入種族和解的工作。

 

〈在痛苦中得救〉

在瑞士柯峰(Caux)的國際會議中心,22歲英國女孩羅拉(Laura Trevelyan)經歷了人生一次大改變。在人際關係上曾遭遇挫折的她,帶著蔑視一切人際關係的態度來到柯峰。羅拉參加一個主題為「危機中的地區,復原中的地區」的會議,認真地聆聽一些家園受到摧毀的人士訴說他們的遭遇和痛苦。一位俄國女士談到自己的國家和自己婚姻上的經歷,儘管她有非常不幸的遭遇,但最終她還是決定原諒壓迫者和不忠的丈夫。羅拉幾乎不敢相信自己所聽到的 ─ 她從沒見過有人如此的坦率、誠實和勇敢。

「被人背叛的經驗,使我覺得信任他人或者相信人間有情是最愚蠢的事。但在柯峰與人交談之後完全改變了我的想法。我有一種在沉淪路上得救的感覺。為了向這個世界報復,我本可能也會傷害他人,甚至傷害自己,但柯峰給了我另一個選擇。」

 

〈寬恕得自由〉

宏都拉斯的伊斯瑪(Ismar Villavicencio)一生下來生父就不在,也不曾感受過母愛。七歲時,他的母親再婚,但伊斯瑪不能接受繼父。在「不健全」家庭成長的伊斯瑪生活在痛苦裡,內心對生父、母親和繼父的怨恨不斷加深,自我價值也非常低落。伊斯瑪努力博取別人的接納,但漸漸對此感到非常厭倦,一度想要結束生命。1997年,有人問了他一個問題:「你為什麼不嘗試做你自己?」從此改變他的一生。

伊斯瑪決定寬恕他的生父,即使父親並沒這麼要求。他也請求母親和繼父原諒他對他們的怨恨,自此他和他們開始重新建立關係,兩年後,伊斯瑪的母親第一次對他說她很愛他。就在這個時候,伊斯馬有機會見到住在美國、患白血病來日不多的生父,父子倆相處了兩星期。「這段相聚的日子有如上天的恩賜,」伊斯瑪回憶說。這次從痛苦中找到自由的經驗,讓伊斯瑪和他的巴西籍妻子菲比安娜(Fabiana)敞開心胸,他倆現在烏拉圭蒙特維多(Montevideo)主持一項幫助年輕人尋找生命意義和價值的工作。

 

〈判若兩人〉

英國利物浦的吉姆(Jim Sharp)從事商業藝術創作,21歲創業,開了一間商業藝術工作室,三十歲時已事業有成,和妻子莉達(Rita)居住在舒適的郊區。「我想生活棒極了,世上最美好的東西都在我手裡,好日子將會永遠持續下去,」吉姆回憶說。但事實上有一個問題。吉姆喜歡在一天緊張的工作完了後到酒吧小飲,理論上是抒解一天的疲累,但深夜流連酒吧的情況越來越頻繁,造成的影響也越來越嚴重,變成了家庭糾紛的源頭。

後來,吉姆和莉達遇到了一些投身於Initiatives of Change的人。「他們開闊了我的視野,打開了我的心胸,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,思索自己真正想要從生命中得到什麼,」吉姆憶述。「家裡的情況是有問題,我決定改變。」其中一個決定便是戒掉嗜酒的習慣。

漸漸地,情況有所改善。「我們一家人變得更加親密,」吉姆說。「有人問我的太太,我是不是變了,她回答:『簡直就是判若兩人﹗』一個簡單的決定,就能夠改變自己的生命,也改變了別人的生命,真是奇妙極了。」

 

〈生命的「起床號」〉

「一句話就能改變你的生命,從此改變你對時間、生命意義、人生方向的看法。」這是克麗格(Cricket White)得知丈夫賴夫(Ralph)罹患腦瘤,可能因此而永久失明後的體驗。賴夫在得知病情後四天動了手術,第二天,他恢復了視力,一週後,出院回家休養,康復情況順利,六個月後痊癒。對夫妻倆而言,這次經歷有如一聲喚醒生命的起床號。

在丈夫診斷得病前數年,克麗格已開始感覺內心不斷有聲音呼喚她為「城市希望」計劃(Hope in the Cities)工作,但她認為家裡的經濟不能承受收入減少的壓力。手術之後,克麗格瞭解到,不論是七年還是七天,沒有一個人能完全掌握自己能活多久,生命的抉擇只爭朝夕。兩星期後,她辭掉了23年的工作,從那時起加入「城市希望」,協助推動這項致力彌補美國國內各族群間隔閡的事工。

回上頁

 道德重整協會創立於民國七十九年。多年來,我們深覺要改變社會風氣,有一個很直接、很根本的方法就是:改變從自己做起我們堅定地前行,雖然艱辛,但也逐漸看到一些成效以及得到許多的鼓勵與肯定。

 在此誠摰地邀請您定期或不定期《捐款支持》,您的捐助將是我們前進的動力。

郵政劃撥賬號:14871904.戶名:中華民國道德重整協會


MRA在台灣 青年團隊 EQ中心 社會運動 專題 辦公室 留言板/ 管理區

網站最佳瀏覽品質800 × 600 dpi。

網站管理者:Webmaster

郵政劃撥賬號:14871904 戶名:中華民國道德重整協會

電子郵件:道德重整協會

協會地址:台灣.710台南縣永康市勝利街29219

電話:+886-6-3117230傳真:+886-6-3122240

 

若欲轉載,請來信告之。